8年前,听说有个国家叫新西兰,那时它的奶粉蜜糖还没有出名,只听说那儿盛产蓝天白云,绿水碧泉。 有一天,长辈问我“要不要去那儿看看。” “好啊。”两个月后,我左手右手各拉着一个大行李箱,背上挂着一个背囊,独自一人出现在奥克兰机场国际到达厅。

初到新西兰:顺利适应

在新西兰第一个认识的人就是Mandy,我当时的监护人,现在的移民中介。虽然在国内的时候已经在寄宿学校住了好几年,基本的生活技能早已熟悉。但那时的我对开银行账号,在外租房子等等社会生存技能还没有什么概念。 幸运的是有Mandy早已帮我安排好了住宿家庭,也亲自带我去银行开了我人生当中第一个自己开的账号。因为担心我不会使用ATM取钱,细心的Mandy还为我准备了ATM的使用指南,中英文各一份。有Mandy在背后支持,适应新西兰的生活就变得很简单。

入读女子高校:文化冲突

我入读的是一家女子私立高中,听外人云云,这学校的主旨是要把女生培养成一个“淑女”。引用国内旧时的指标,淑女的形象是听话乖巧,谈吐温婉,笑的时候脉脉低头,右手呈兰花状,轻掩朱唇。。。 错了错了,这是我到新西兰之后,遇到的第一个文化冲突。 新西兰意义上的淑女,更接近中国古代花木兰的形象,独立而有主见,敢于挑战局限与权威。 当我还拘泥地把双手端正地放在课桌上,默默地听老师授课时,隔壁的洋人女孩突然举手说“老师,我不赞成你的观点。”那时我too young too naïve,惊讶得下巴都快掉下来了,但老师好像见惯不怪的,和女孩辩论了起来。 后来越来越多学生加入了讨论,课室里变得沸沸扬扬。

新西兰高中的作业量太“少”,学业太“松”,这是我遇到的第二个文化冲突。 每天的作业不到半小时就能做完。 轻松? 只是表象。在这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中,老师因材施教,培养学生兴趣,挖掘每个人的天赋。 布置的作业,只是一种指引,教导学生如果想深入这个学科,可以从这些作业里找到基本方向。学校根本的教育主旨是,根据个人兴趣,善用这种作业的引导,课后自发性地去研究更深一层的知识。如果把学生比喻成动物, 有些人是鱼,然而另外一些人会是猴子,马,兔子等等。老师就是通过这种教育模式,去让鱼知道游泳是自己的长处,让猴子学会如何地爬得更高,而不是强迫鱼儿学会爬树。 这个学姐每天课后坚持参加了新西兰国家某队的培训,那个学姐在课余时间已经自学了下一学年的功课。这都得益于新西兰“松”的教育模式。除此以外,这里的生活不仅仅只有学习,还有各种运动活动,社团,兴趣小组等等。 从这样看来,其实新西兰的教育就好像一条橡皮筋,不懂的人觉得它很“松”,擅用它的人才会意识到,用橡皮筋紧紧地绑起人生的各种梦。

适应了各种来自生活和教育的差异后,我也过得顺风顺水的,考上了奥大。

社会初涉水:读书实习两不误

大学读的是理科专业,没有固定的课本,只有教授自制的简单讲义。但教授讲课如抽丝剥茧,由浅入深,稍有分神就会跟不上。通常一节课下来,讲义上都会写满笔记。 幸好在高中的时候,已经为语言打下了结实的基础,也习惯了外国的教育模式,所以考试成绩比大部分洋人都好,也在学校里认识了一些至今依旧非常亲近的朋友。象牙塔里的时光虽然快乐,但同时也夹杂着焦虑。 俗语说“毕业,等于失业”。如果等到毕业后再开始接触社会,那未免太迟了。 我向Mandy诉说了自己的焦虑,Mandy也肯定了我的想法 “在新西兰找与专业对应的工作,很注重工作经验,仅仅有成绩是不足够的。从大二大三开始找兼职实习, 对将来就业一定有用。” 功课虽繁忙,但为了自己的前途,我咬咬牙关,找了一份化验公司的兼职。白天上课,写论文,晚上在公司的实验室里忙乎。工作了几个月后,又顺其自然地找到了与专业完全相符的实习,开始了学习实习两不误的不归路,缓缓地出了象牙塔。如今回忆起来,真的感谢自己在对的时间作出了正确的决定。如果当初没有推自己去努力一把,而是快活不知时日过地虚度光阴,如今的处境就会不一样了吧。

上岸:另一个开始

毕业后,因为有工作经验,也有适合的工作, 顺其自然便申请到了绿卡,俗称“上岸”。有人觉得“上岸”是一个happy ending,完美结局,但其实它只是一件事情的结束,另外一种生活的开始。岸上除了风花雪月,还会有泥泞的路,险峻的高山。

最后感谢IEF这8年来的支持与陪伴。